“中国如果没有自己的航空母舰,我死也不会安心!”这是开国将领、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掷地有声的誓言。作为中国航母事业的奠基人,刘华清用毕生心血推动着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梦想。
1970年,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刘华清被调任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虽然职务看似降级,但这位老海军却难掩兴奋——因为他即将参与一项划时代的任务:研究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可行性方案。
在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深造的四年经历,让刘华清深刻认识到:航母将海战从平面推向立体,是超视距作战的核心力量,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接到任务后,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完成了《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提出三年实现航母梦的宏伟目标。虽然这个设想在今天看来过于乐观,却真实体现了那个激情燃烧年代特有的豪情壮志。
然而历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让刚刚萌芽的航母计划戛然而止,中国海军的梦想被迫搁浅。
展开剩余70%1982年,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重拾航母梦想。但当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1985年全军军费仅192亿元,还不够购买一艘美国核动力航母。经过深思熟虑,刘华清将航母计划的目标时间定在了2000年。
1987年的军委常务会议上,海军装备建设被排在陆军、空军、二炮之后。更令刘华清震惊的是,有领导公开表示中国不需要航母。危急关头,他连夜拜访开国大将萧劲光。两位老海军促膝长谈,达成共识:没有航母,中国海军永远无法真正守护万里海疆。
在刘华清的坚持下,飞行员舰长班在广州舰艇学院开班,10名精英学员开始了中国第一代航母指挥官的培养。这些年轻人将在20年后,成为中国航母的掌舵人。
转机出现在1995年。苏联解体后,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被遗弃在乌克兰港口。得知消息的刘华清立即组织专家考察,最终推动中国以2000万美元购得这艘海上巨无霸。经过漫长谈判和艰难运输,2002年3月,瓦良格号终于抵达大连港。
2004年,88岁的刘华清得知航母工程正式立项时,激动地说:现在我可以放心地走了。2011年,95岁的老将军带着未亲眼见证航母下水的遗憾与世长辞。但就在次年9月25日,涅槃重生的辽宁舰正式服役,中国成为世界第十个拥有国。碧海蓝天间,老将军的航母梦终于化作了钢铁现实。
发布于:天津市
